2021年山西教师招聘考试备考:教综模拟题(9月13日)
一、单项选择题
1.永久性遗忘是因消退而引起的( )。
A.存储性障碍 B.提取性障碍
C.生理性障碍 D.心理性失调
2.下列哪项动机属于社会性动机?( )
A.繁衍后代 B.获取食物
C.逃避危险 D.求知需要
3.积极的归因方式是将失败归为( )。
A.能力 B.努力程度
C.任务难度 D.身心状态
4.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作为动力因素影响学习速度和质量的是( )。
A.气质 B.性格
C.需要 D.动机
5.中学阶段影响学生人格的主要因素是( )。
A.教师 B.家长
C.自我 D.同伴
6.认知结构是指( )。
A.学科的知识结构 B.学科知识发展的顺序
C.教材编排的结构 D.个人已有知识的内容和组织
7.学习动机强弱的标志主要是活动水平和( )。
A.原发性 B.习得性
C.后继性 D.指向性
8.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把学校教育分为三个部分,包括( )、教学和教育。
A.德育 B.活动
C.管理 D.规章
9.教学上的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学必须遵循教材的逻辑顺序和( )顺序。
A.生理发展 B.认识发展
C.心理发展 D.信息记忆
10.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 )之间的相互作用。
A.社会 B.个体
C.环境 D.物质
【参考答案】
1.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遗忘的种类。根据遗忘的时间,可分为暂时性遗忘(假性遗忘)与永久性遗忘(真性遗忘)。前者指已经转入长时记忆的内容暂时不能被提取,但在适宜的条件下还可能恢复。这是一种与线索有关的遗忘。线索上的误差、不同线索间的冲突以及线索不足等都可能使再认与回忆遭到困难。这是由于干扰等原因造成的提取信息的障碍。后者是发生在瞬时记忆与短时记忆阶段的记忆材料未经复习而消失产生的遗忘。这是一种因衰退原因而引起的“存储性障碍”。CD选项为干扰项。故本题选A。
2.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动机的分类。根据动机的起源,可以把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1)生理性动机是和人的生理性需要相联系的。如饥、渴、性、睡眠等动机。(2)社会性动机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社会性动机分为两个层次:①比较原始的三种内驱力,即好奇心、探索和操作;②人类特有的成就动机(如被社会认可、尊重等)、学习动机、权力动机、社会交往动机(如群体感、友谊感、归属感等)。社会性动机具有持久性。因为它是后天习得的,所以,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个别差异。ABC均属于生理性动机,求知需要属于社会性动机。故本题选D。
3.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归因方式。将学习成功归因于机遇,或将学习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都会降低自我效能判断;而将学习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则会提高自我效能判断。故本题选B。
4.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性格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作为动力因素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此外,性格的个别差异还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而且可以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首先要熟知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在此基础上因材施教,利用学生性格特征中积极的因素提高其学习效果。同时,为了帮助学生培养和形成稳定而一致的性格特征,学校教育应更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故本题选B。
5.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学校教育在学生社会化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影响来实现的。所以影响学生人格的主要因素是教师。故本题选A。
6.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认知结构的内涵。认知结构是人内在的心理结构,是指个体原有知识(或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故本题选D。
7.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动机的内涵。学习动机就是激励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它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学习动机是学习行为的激活和唤起。学习动机强弱的标志主要是活动水平和指向性。故本题选D。
8.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将教学、训育(教育)、管理作为学校教育的三个范畴。(1)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手段。提出教育性教学的原则,反对“无教育的教学”,强调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行为。(2)训育,指道德教育。具有陶冶性,建立在道德观念的基础上,注重道德性格的形成。(3)管理为教学和训育提供条件,为了约束儿童,使之遵守纪律。管理方法包括威胁、监督、作业、权威和爱,以及命令、禁止、惩罚。结合题意,故本题选C。
9.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结合题意,故本题选B。
10.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对于学生来说,身心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在他们身心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都还处在变化之中,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可能性与可塑性转变为现实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故本题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