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山西省考面试热点预测:填报志愿不能迷信辅导机构
【热点背景】随着各地高考成绩陆续公布,志愿填报即将开始。近段时间,和焦虑的家长、迷茫的考生同时出现的,还有试图趁机捞一笔的不法商家。据“新华视点”报道,当下高考志愿填报辅导市场火热,收费多在数千元至上万元,甚至有高达5万多元的“天价”套餐。
无论是打着“高科技”旗号,宣称“大数据预测来帮您”的,还是头顶内部人员幌子,号称“顶级专家一对一辅导”的,家长和考生务必擦亮眼睛。每年高考志愿填报前夕,各地教育考试院都会反复强调,没有跟任何社会性机构或企业合作,各地对招生计划、录取结果等数据均已公开。按照这些信息,家长考生们通过往年录取分数统计和平行志愿录取规则,也能预测高校调档线与报考竞争程度之间的关系。所谓的“大数据填志愿”,只是将各处的数据整合在一起,并没有任何的信息增量,商家作出种种夸大宣传,无非是营销的伎俩。
【热点解析】每年类似新闻层出不穷,仍能说明不少问题。首先,要承认现有信息公开机制还不够完善,资源整合还不够有力。一些辅导机构能方便快捷查询往年录取数据,快速提供学校特色、优势及专业学科、学校环境信息等,甚至可以实现“一键对比”,是值得借鉴的。相关方面应该考虑,是否可以建设统一数据库,作为填报志愿的参考?其次,许多机构无非是利用了考生及家长的“选择焦虑”,特别是某些人的“投机心理”,选择性地运用了某些话术。对这样的现象,应该强化针对性的公共服务,廓清一些家长考生的疑问,使其正确认识填报志愿的规则和常识。
需要强调的是,填报志愿是件极其严肃而又私人的事情。说它严肃,是因为在哪里读书、选什么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生走向。因此,要放在人生的长度上,将志愿填报重视起来。说它私人,是因为高考志愿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的志愿,而不是家长的志愿,更不是专家的志愿。过去,常有一些家长大包大揽,只考虑怎样不浪费分数,只考虑大学排名和就业前景,而忽视了考生本人的兴趣特点等,结果孩子发现就读的专业不适合自己。
对那些自我认知不甚清楚,不善于做选择的考生,每年总会有形形色色的填报指南。在这其中,笔者认同的一种指南是,首先考虑城市,其次选择学校,最后才是专业。作出此种排序,并非因为学校和专业不重要,而是说在同等条件下,可以优先选择资源优势明显的地理区位。其次,学校优于专业,是因为相对而言,学校的稳定性更高,而专业具有冷热之分,常常随形势而变化。对于那些并非如此选择的考生,依然要保持尊重,毕竟学到真知识才是长远之道,只要足够优秀,无论在哪里都能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