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夹江工地垮塌
11月3日凌晨1时20分许,四川夹江县城龙腾湖湿地公园旁一工地,经过连续7个多小时的救援,两名被困者被救援人员找到。遗憾的是,经医护人员现场确认,两人已死亡。
11月2日下午5时30分许,该工地在顶管施工时发生垮塌,两名工人被困。据参与救援的人员透露,事故发生后,当地紧急展开救援,由于被困者位置距作业口达数十米远,救援人员便直接从垮塌点上方往下挖。最终,在往下挖了约四五米后,发现了两名工人的遗体。
2、教育部:将认定万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根据日前印发的《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育部将实施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认定万门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和万门左右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其中,认定万门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是指注重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的创新性、示范引领性和推广性,在高校培育建设基础上,从2019年到2021年,完成4000门左右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4000门左右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6000门左右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1500门左右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1000门左右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认定工作。
3、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中国新药获批上市
11月2日,国家药监局宣布批准甘露特钠胶囊上市。10月22日,国外两家医药厂商联合宣布:计划于2020年初向FDA递交一个阿尔茨海默病在研药物上市申请。甘露特钠胶囊(GV-971)是中国首个原创阿尔茨海默症新药,填补了这一领域17年无新药上市的空白。
这款中国原创、国际首个靶向脑—肠轴的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新药,将为广大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方案。我国有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约1000万人,是世界上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预计到2050年我国患者将达4000万人。
4、“扫黄打非”已建成基层站点54.8万个
正能量,也带流量!11月1日,中央宣传部、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在江西省南昌市发布了《2019绿书签行动公益宣传片》,赢得了不少在场年轻人的点赞。
今年以来,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推动各地深入开展“扫黄打非”进基层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截至目前,已建成“扫黄打非”基层站点54.8万个。“扫黄打非”工作在广大基层地区发挥出维护主流价值、倡导健康文化生活、深入移风易俗等方面的良好作用。近日,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组织20余家媒体赴江西开展“扫黄打非进基层”“护苗2019”乡村行系列采访活动。
5、中国人脸识别第一案 杭州一动物园被起诉
因不愿意使用人脸识别,浙江理工大学特聘副教授郭兵作为消费者将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告上了法庭。该案也成为国内消费者起诉商家的“人脸识别第一案”。11月3日,北京青年报记者获悉,杭州市富阳区人民法院已正式受理此案。
6、我国科学家突破早期胚胎发育研究难点
日前,由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创新研究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共同完成的一项体外重现非人灵长类动物胚胎原肠运动的研究,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发表。该研究首次证明灵长类动物胚胎可以在没有母体支撑的情况下体外发育至原肠运动,为研究灵长类动物早期胚胎发育过程建立了重要的研究基础。
早期胚胎发育关乎生命本源,一直是生物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受限于伦理和研究技术等,学界关于灵长类动物胚胎原肠运动的研究非常有限。而此次中国科学家利用非人灵长类动物胚胎体外培养系统,将食蟹猴囊胚体外培养至原肠运动出现,并进一步发育至受精后20天,证明体外发育的食蟹猴胚胎可以高度重现体内包括原肠运动在内的多种重要生物学事件,并重新定义了多种灵长类动物早期胚胎细胞类型。
7、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日前,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会上宣读了总书记的贺信。座谈会上,专家代表纷纷就如何做好甲骨文的传承发展工作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