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军队文职政治学专业小试牛刀
1.将“依法治国”载入宪法的是( )。
A.八届人大五次会议
B.九届人大一次会议
C.九届人大二次会议
D.九届人大五次会议
2.主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预备会议的是( )。
A.全国人大常委会
B.全国人大主席团
C.国家主席
D.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3.标志着党对军队领导的开始的是( )。
A.遵义会议
B.三湾改编
C.长征开始
D.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4.(多选)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任务包括( )。
A.必须维护国家的统一,保证宪法和法律在本地方的遵守和执行
B.领导各族人民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C.保障各民族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D.维护和发展各族的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E.把自治地方利益放在首位,维护自治地方社会繁荣稳定
5.马克思主义时代观是以( )为基础。
A.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分析
B.对不同时期生产方式及产生的阶级关系的分析
C.对不同时期国家制度的分析
D.对各个阶段上层建筑的分析
6.(多选)国际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是( )。
A.国际分工的完成
B.美苏争霸的结束
C.世界市场的出现
D.国际联盟的建立
E.殖民体系的建立
7.跨国行为主体形成的标志是( )。
A.跨国公司的出现
B.非政府组织的出现
C.国际经济组织的出现
D.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出现
8.(多选)国际行为主体之间最基本的互动形式是( )。
A.冲突
B.合作
C.战争
D.竞争
E.国际贸易
9.(多选)下列关于哈尔福特·麦金德陆权理论说法正确的是( )。
A.谁统治边缘地带,谁就能统治欧亚大陆
B.谁统治欧亚大陆,谁就能控制世界的命运
C.谁统治东欧谁便控制心脏地带
D.谁统治心脏地带谁便控制世界岛
E.谁统治世界岛谁便控制世界
10.中共“二大”与中共“一大”相比,最重要的贡献是制定了( )。
A.以工人运动为中心任务
B.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目标
C.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
D.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11.有学者认为,毛泽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奠基者、探索者和先行者。其主要依据在于毛泽东( )。
A.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B.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C.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等文章
D.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问题
12.新中国建立后的土地改革政策与过去的主要不同是( )。
A.限制和打击富农经济
B.限制富农经济,中立富农
C.保护民族工商业者
D.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
13.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新的伟大工程。
A.党的建设
B.伟大梦想
C.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D.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14.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 )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
A.法律建设
B.道德建设
C.制度建设
D.文化建设
15.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认识根源主要涉及的矛盾是( )。
A.思想与行动的矛盾
B.主观与客观的矛盾
C.需要与满足的矛盾
D.意识和物质的矛盾
16.(多选)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性主要体现在( )。
A.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共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
B.坚持中共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共同理想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坚持中华民族振兴与共产主义理想
E.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7.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不包括( )。
A.注重核心价值观教育
B.社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C.保持意识形态教育导向的长期稳定性和连续性
D.突出了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教育
18.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两岸同胞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取得重要积极成果,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是( )。
A.深化两岸利益融合,共创两岸互利共赢,增进两岸同胞福祉
B.相互尊重,求同存异
C.增强两岸同胞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
D.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
19.二战后,德国和朝鲜形成分裂局面的相同原因是( )。
A.国内民族矛盾的激化
B.美国和苏联的相互对抗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演变
D.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推行
20.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反映了( )。
A.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影响力扩大
B.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平起平坐
C.西方国家放弃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控制
D.发展中国家放弃与美国的合作
2020军队文职政治学专业小试牛刀(解析)
1. 【答案】C
【解析】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行修改,对宪法第五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依法治国载入宪法。故本题选C。
2. 【答案】A
【解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于每年第一季度举行,在每次会议举行前召开预备
议,由全体代表参加。预备会议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主持。故本题选A。
3. 【答案】B
【解析】三湾改编初步解决了如何把以农民及旧军人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奠定了政治建军的基础,故B选项正确。
4. 【答案】ABCD
【解析】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任务包括:必须维护国家的统一,保证宪法和法律在本地方的遵守和执行;领导各族人民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把国家的整体利益放在首位,积极完成上级国家机关交给的各项任务;维护和发展各族的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保障本地方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保障各民族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故E项不符合,选ABCD。
5. 【答案】B
【解析】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时代及其变迁的考察是按照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以生产方式的变更为依据,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不同生产方式看作不同的社会时代。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时代基础是对不同历史时期生产方式和由此产生的阶级关系的分析。故本题选B。
6. 【答案】ACE
【解析】国际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国际分工的完成,世界市场的出现以及殖民体系的建立。国际分工始于地理大发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成,它是世界经济全部发展过程的基础,它与殖民扩张相配合,在经济上和政治上把世界各国联结成一个无法分割的国际体系。世界市场,包括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并以世界货币为前提,是世界范围内的交换场所。世界市场使货币发展为世界性的,并形成了世界货币体系。世界货币的出现,不仅促进了世界经济联系的扩大与发展,而且广泛服务于资本输出和瓜分殖民地的战争。帝国主义殖民体系是帝国主义统治、控制和掠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总体,既是帝国主义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也是国际体系形成时期的生命线。故本题选ACE。
7. 【答案】D
【解析】20世纪以后,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出现标志着跨国行为主体的形成。20世纪以前,国际政治明显地表现为以欧洲为中心,欧洲大国垄断着国际事务,因而跨国组织主要是欧洲范围内的,其作用及功能也是十分有限的。20世纪以后,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政治的全球体系已经形成,世界大战的爆发使人类的相互依存关系得到逐步发展,作为协调国家间相互关系的补充形式的跨国组织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各国政府开始意识到跨国组织作为国家对外政策工具的可利用价值;同时,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也使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在国际范围内的斗争更加公开化和组织化。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各种类型的跨国组织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国际组织中的政治性组织明显增多,并出现了第一个全球性国际组织——国际联盟,国际组织由一般跨国组织成为跨国行为主体。故本题选D。
8. 【答案】ABCDE
【解析】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对立的矛盾运动,是推动国际关系发展演化的直接动力,而这种矛盾运动是有其实在的物质内容的。国际关系中的矛盾运动,实质上是一种行为主体基于其利益而发生的互动过程。国际互动的形式可以从以下几个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一种是根据互动的具体内容,包括国际贸易、相互安全、技术合作、旅游、殖民主义、军备控制等;一种是根据互动所涉及的领域或手段,如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一种是根据互动的一般样式,如竞争、冲突、战争、和平、合作等,其中冲突和合作是最基本的互动形式。故本题选ABCDE。
9. 【答案】CDE
【解析】20世纪初,英国地缘政治学家哈尔福特·麦金德提出了以“心脏地带说”为代表的陆权理论,强调大陆地理对于国际政治和国家权力的重要意义。麦金德认为,整个欧亚大陆与非洲可以看成是一个“世界岛”,其中从东欧到西伯利亚平原这片内陆地区的河流体系极少注入世界主要海洋,而北面的北冰洋又是一片冻土,因而形成了所谓的“心脏地带”,它被德国、土耳其、印度和中国等边缘国家构成的“内新月形地带”所包围,而整个世界岛又被英国、南非和日本等“外新月形地带”所包围。心脏地区的人力、物力资源丰富,边缘地带极易受到心脏地区的攻击,而心脏地区则由于海权国家无法进入得以保证其安全。因此,心脏地区是世界政治的“轴心地区”。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麦金德提出了著名的三段式名言:“谁统治东欧谁便控制心脏地带;谁统治心脏地带谁便控制世界岛;谁统治世界岛谁便控制世界”。AB项是美国学者尼古拉斯·斯拜克曼在吸收了麦金德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所谓的“边缘地带说”。故本题选CDE。
10. 【答案】C
【解析】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纲领是“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消灭资本家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大会讨论了实际工作计划,决定集中精力领导工人运动,组织工会和教育工人。大会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李达、张国焘分管宣传和组织工作。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大会通过对中国经济政治状况的分析,揭示出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指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但在现阶段的纲领即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样,二大就在全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故本题选C。
11. 【答案】C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从理论和实践上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不懈探索,表现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报告中,C项正确。A、B两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不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故排除;D项属于邓小平理论,与题意不符,故排除。故本题选C。
12. 【答案】D
【解析】1950年2月到七届三中全会这段时间,党中央总结了历史经验,经过讨论提出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路线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经三中全会提出、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讨论,由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6月28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将党的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形成法律。这一思想的实施,标志着我们党对富农政策的实际转变。故本题选D。
13. 【答案】A
【解析】四个伟大是奋斗目标、实现路径、前进动力的高度统一,是历史传承、现实任务、未来方向的高度统一,是党的前途命运、国家的前途命运、民族的前途命运的高度统一。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故本题选A。
14. 【答案】C
【解析】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强调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故本题选C。
15. 【答案】B
【解析】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认识根源主要涉及的矛盾是主观与客观的矛盾。选项A是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实践根源主要涉及的矛盾,选项C是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价值根源主要涉及的矛盾,选项D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讨论的焦点。故本题选B。
16. 【答案】ABD
【解析】思想政治教育导向性体现在:(一)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共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二)坚持中共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共同理想;(三)坚持中华民族振兴与共产主义理想;CE属于党的基本路线。故本题选ABD。
17. 【答案】D
【解析】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包括:(一)注重核心价值观教育;(二)社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三)保持意识形态教育导向的长期稳定性和连续性。D属于社会主义价值观,并非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故本题选D。
18. 【答案】D
【解析】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两岸同胞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取得重要积极成果,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是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深化两岸利益融合,共创两岸互利双赢,增进两岸同胞福祉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宗旨。所以,正确答案是D选项。
19. 【答案】B
【解析】二战后德国和朝鲜都美苏等过分区占领,由于美苏意识形态的分歧等原因加剧对抗,导致德国和朝鲜出现了国家分裂,德国分裂为东德和西德,朝鲜分裂为朝鲜和韩国,这都是美苏对抗的两极格局的反映,故选B项。故本题选B。
20. 【答案】A
【解析】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赢得了民族独立的国家不愿介入美苏之间的斗争,而希望在两极化的国际格局中保持和平中立,采取不结盟的外交政策。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有力地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扩大了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影响,故A项正确。BCD三项中的“平起平坐”“放弃”“合作”说法均不符合史实,应排除。故本题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