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速递:7月下旬,全国各地的高考成绩陆续揭晓。巨大的利润空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上市和创业公司入局,各类志愿填报APP如雨后春笋般涌入市场,不少高考服务类APP还宣称引入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等技术,来为学子们精准预测高校的录取分数,计算被心仪大学录取的概率。
北京青年报:在理性选择深入人心的当下,高考志愿填报难就难在人人都想实现“最优选择”。一些考生和家长通过熟人圈子寻求社会支持,或者通过市场化手段来破解“选择困难”。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能够让信息成为资源,产生更大价值,然而,高考志愿填报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技术难以左右所有考生和家长的所思所想,不能患上“技术依赖症”,被技术牵着鼻子走。所谓的“专家”建议,可以选择性吸取,有的专家建议学生去读一些热门的、有“钱途”的专业,殊不知,市场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冷门”的专业或许会变得很“吃香”,选择“热门”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也可能会面临就业难题。在一个互联网无所不“加”的时代里,考生和家长有足够的方法打破信息不对称。在此基础上,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合理布局高考志愿,既要有“冲刺”也要有“保底”。没有必要盲从他人的意见,更没有必要患上“技术依赖症”,只要多些技巧和耐心、细心,高考志愿填报没有想象的那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