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行测

首页 > 山西公务员考试 > 备考技巧 > 行测

2021年山西省考行测备考:语句填空题之行文脉络

互联网 | 2020-12-17 15:51

收藏

文章页

  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的中语句表达的题目所占比列并不高,多是两道或者三道题目。其中语句填空是历年言语中的必考题型,考生在复习的时候也容易忽视其重要性。纵观近几年的考试题目,无论是题目选材还是题目难度上都是比较大的,据不完全统计的结果显示,考生在此处的失误率也是比较高的,所以,如何在考场上快速锁定答案呢?这里就带着大家一起学习语句填空之行文脉络分析。

  一、梳理文段结构—提炼主题词之高频词

  【例1】孤独是现代人的基本特征。几乎每个人都会在生命中的某个时刻体验到孤独袭来的痛楚。它可以是简单而表面化的比如成为球队里面不可能上场比赛的球员,或者派对上永远坐在角落里面的女孩儿;也可以是尖锐而剧烈的,比如失去配偶或者亲朋好友。_________,它与连接的人数和频率无关,而与连接的质量和意义有关。你可能在高朋满座的喧哗中仍然感到深刻的孤独。

  根据语意填入划线部分恰当的是:

  A.孤独是一种内心深处的感觉

  B.孤独是一个抽象、温暖的存在

  C.信仰也会减轻一个人的孤独感

  D.孤独感倾向于简化生活中一切复杂的失去

  【解析】A。“它与连接的人数和频率无关,而与连接的质量和意义有关。你可能在高朋满座的喧哗中仍然感到深刻的孤独”是对横线处句子的具体阐释,“它”指代的是“孤独”,可首先排除C.D。B项“温暖”与文中强调孤独是一种“痛楚”的语境不符,排除。文段未提及孤独对生活的简化A项把孤独界定为内心深处的一种感觉,与后文的“喧哗中仍然感到深刻的孤独”对应恰当。故本题选A。

  【例2】从抑郁到认知能力下降,到心脏问题和中风,越来越多的证据将孤独心理、生理疾病联系在了一起。在某些时刻,我们都会感到“孤独”。但对于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孤独的感觉取决于我们的状态以及如何看待它。孤独被定义为可以感知的社交隔离和与他人切断联系的经历。大多数经历孤独的人,________________,比如找到新朋友或开始一段新恋情。研究人员也提到过一些“长期孤独”人群,他们在一生中经历了沉重的孤独,即便所处的环境或人际关系发生变化也无法改变他们孤独的感觉。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只要改变心态,就能改变感到孤独状态

  B. 只有改变心态,才能改变感到孤独状态

  C. 通过改变心态,可以改变感到孤独状态

  D. 即便改变心态,也难改变感到孤独状态

  【解析】A第一步,分析文段。横线位于文段中间,所填入的句子起承上启下作用。横线前面是给“孤独”下定义,横线之后是“比如”引导的具体对策,那么横线所填的句子应是提出的对策。

  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符合上述语境。

  因此,选择A选项。

  B项:用必要条件引出对策,但从上文得不出改变心态是改变孤独的前提和基础。C项:程度较轻,不如A项符合语境。D项:非对策描述,且内容与文意不符。

  宏观来看,在语句衔接的题目中,通过通篇阅读首先要做到主题词敏感,所谓主题词就是文段围绕的核心话题,只有宏观上把握文段围绕的核心话题以及话题中展开行文论述结构,才能准确选择出文段空缺的内容,文段的主题词多以高频词的形式出现,需要考生重点关注。

  二、梳理文段结构—行文脉络分析

  确定文段主题之后就需要对文段的结构进行分析,这样就可以按照作者的谋篇布局的思路来展开。从而确定空处语句的意思,再结合选项进行分析选择。

  【例3】以图像的方式再现《诗经》的内容古已有之,在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商周青铜器中,许多都可以与《诗经》互证的图案。到了汉代,又有画家用一支笔,把人们眼光引向商周时代。东汉刘褒画过《大雅》《邶风》,西晋卫协也画过《邶风》。至南宋,诗经图忽如一树花朵迎风吹开,越来越多的画家以绘画的方式表现《诗经》意象,钱塘人马之和把诗经图绘制推向了一个高峰。在他之后,随着真个画坛画风的转变,类似的作品就很少见了。所以扬之水称他的诗经图为“_________”。

  A.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

  B.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C.空谷之佳人,遗世而独立

  D.上承魏晋,下启明清

  【解析】B。空缺处句子应表达扬之水对马和之诗经图成就的赞扬。A项是鲁迅对史记的评价,排除;C项通常用于对佳人的赞赏,排除;D项表达的是承上启下的意思,与“在他之后,随着整个画坛画风的转变,类似的作品就很少见了”不符,排除。故本题选B。

  我们总以为真理掌握在多数人手里,事实上是这样的吗?不是,多数人掌握的是舆论,当真理被发现之前,公众有谁会掌握呢?而一旦被有识之士发现了,又有几个人能很快接受呢?伽利略在比萨斜塔证明自由落体速度与质量无关前,谁又不是认为重的物体比轻的落得快呢?一旦大家接受了伽利略的观点,就形成了公众的舆论,所以,舆论包含有真理和谬论的双重成分。真理总是在不断地被少数有识之士发现,进而推广为公众舆论,从而掌握到多数人手里,因此,________________。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A. 公众舆论是真理生根发芽的土壤

  B. 真理演变为舆论的过程是曲折而又漫长的

  C. 社会公众只是真理的被动接受者和推广者

  D. “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阻碍了真理的诞生

  【解析】C.第一步,分析横线处的上文语境。由横线前“因此”可知,此空总结前文。文段首先提出大部分人的观点,即真理掌握在多数人的手里,接着通过一系列的反问句和伽利略的例子质疑了这个观点,认为真理在诞生之初只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继而才被广大公众接受。全文围绕真理由少数人掌握到公众认可的过程,强调多数人并不是发现真理的有识之士,仅仅是受众和传播者。

  第二步,对比选项。C项符合“公众对于真理的作用”,且与文段首句的问题相呼应。

  因此,选择C选项。A项:“舆论催生真理”这一因果关系在文段中没有提及。B项:“曲折而又漫长”并非文段论述重点,重点在于公众在真理产生过程中的作用。D项:“少数服从多数”“阻碍真理诞生”均在文段中没有提及。

  因此,对于语句填空题要明确位置,很多时候确定位置在首位一般都是总结的含义,要考虑到整个文段的行文运行,找到文段的脉络结构,对文段进行分析,得出正确选项。

文章页
热门课程
联系方式

山西华图公众号

识别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获得更多有用资讯




图书网课放送

识别二维码全方位了解各类图书网课
精品图书网课抢先看,专业客服答疑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