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教师资格证笔试幼儿科二《指南》解读(13)
在游戏中有效推进幼儿发展
一、判断教师介入和指导幼儿游戏的有效性依据
太多的结构性限制国外有研究表明,成人介入儿童的游戏,会产生正面影响,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如果教师以一种敏感的、响应的、支持的方式与儿童进行互动,那么教师参与就能提高游戏水平;而另一方面,如果教师对游戏进行操纵控制,提供,或为教学目的而打断游戏,那么通常就会损坏游戏”。因为“成人在游戏中过度行使权力,将游戏过度结构化,从而抑制了儿童按自己的意愿进行游戏的能力,并减少了儿童在游戏中探素发现、解决问题、承担风险和进行同伴交往的机会”。所以,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频率与幼儿的发展并非成正比,也就是说,幼儿在游戏时,教师的介入并非是越多越好。
那么,教师如何判断自己的介入是否有效呢?在此我们给出三条检验标准。
第一,你的介入是否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如果你的介入是通过观来察,在顺应幼儿游戏意愿的前提下支持并推进了幼儿游戏的开展,那么就是“正效介入”。如果你的介入干扰和转移了幼儿自己的游戏,使幼儿的行为变得被动而无趣,那么这个介入就是“负效介入”。
第二,你的介入是否帮助幼儿获得新的经验,提升游戏水平。如果你的介入能使幼儿在积极情绪的体验下,充满兴趣地得到一个新的知识或信息,懂得一个新的道理,学会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等等,那么就是“正效介入”。如果你的介入,要求太高,幼儿接受时感到困难,使游戏变成了一种教学和训练,那么就是“负效介入”。
第三,幼儿对你的介入是否积极响应。如果幼儿对你的介入置之不理,那么就是“无效介入”,你应当立即退出幼儿游戏,继续观察,而不强求幼儿。比起“负效介入”,这类介入虽然无效,但对教师反思自己的行为却非常有用,因为教师可从中分析幼儿的游戏意愿和行为水平与自己的介入预期和指导要求之间有什么距离。所以,从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上说,我们并不否定“无效介入”。相反,当教师对介入没有把握的情况下,我们鼓励教师进行“试探性介入”,即使无效也无妨。我们相信,随着教师经验的丰富和专业水平的提高,正效介入会越来越多,无效介入会越来越少。
二、介入与指导幼儿游戏时的目标意识
为了通过游戏的指导推进幼儿发展,教师在指导游戏时就应该有比较清晰的目标意识,要清楚地意识到“我为什么要在这时候介入游戏”“通过我的介入和指导,将帮助幼儿获得怎样的经验和发展”。下面的这个案例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点。
建构区里,圆圆正在用长方体小积木为小动物搭建一个动物园的围栏,围栏利用拐角两边靠墙,一条边他全部用了红色的积木,另一边他用了红—黄—红—黄—红—黄……的规律来搭,积木是竖立着并紧挨着排列了很长的一段,但是搭到最后一段的时候,红色和黄色的积木没有了,同样大小的长方体小积木只剩下蓝色、绿色和白色的了。他犹豫了下后,开始不加选择地使用其他颜色毫无规律地接着搭,但是很快他又推倒了还未完成的这一小段无排列规律的围栏,试图离开,这时教师介入了……
根据这个游戏情景,教师一般会用什么方法支持和指导幼儿的游戏呢?
通过观察分析,幼儿的游戏意图已经很明确了,他要完成围栏的搭建,且已具备AB模式排序的能力(一红一黄),此时他遇到的困难是红色和黄色的积木没有了,且并不满意自己用其他颜色搭的无规律的一段围栏,所以他推倒了,但又想不出其他办法。教师这时的介入应该是一个合适的时机,其目的是帮助幼儿完成围栏的搭建,从而支持幼儿实现游戏意愿。
可以用什么方法指导幼儿完成这一段围栏的搭建呢?关键在于教师的目标意识是否清晰。因为实际上有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拉开积木之间的距离,进行等距排列;增加一种颜色的积木,如一红一黄一蓝排列;将积木从竖着排列变成横着排列……。每一种方法都蕴含着一种发展,如果拉开积木之间的距离,使之增加长度,这是数量守恒;如果增加一种颜色,就是模式排序的扩展,使幼儿从原来的AB模式扩展为ABC模式;如果将竖着排列变成横着排列,那就是在运用非标准化工具进行测量时,单位长度与总长度关系的一种测量经验。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幼儿用绳子量一量,有多长的围栏来搭,再用量出来的绳子长度放到已经搭好的围栏处比一比,数一下还差多少块积木。
对幼儿来说,无论哪一种方法,教师都用不着讲很多道理,只要他采用了自己能够接受的方法,并且非常乐意地完成围栏搭建,就能获得发展。但对教师来说,是否清楚自己所采用的方法与幼儿发展的关系,则是一种专业素养,是教育行为自觉性的基础。只要教师熟悉了《指南》,就会有清楚的目标意识,也就能根据幼儿的接受水平采用合适的方法了。
总之,活动区活动是实施《指南》的重要形式,在活动区中,幼儿主要是通过自发游戏来学习的,教师应当以《指南》为依据,通过对活动区材料的投放来支持幼儿的游戏活动,教师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分析和指导能助推幼儿的学习和发展。